首页
>...>第一节 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
 
第一节 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
日期:2014-08-19点击数:字号:【

2000年5月和200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0]78号),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2001年6月,水利部下达了《关于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并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通知》(水人教[2001]253号)。2002年1月水利部以《关于调整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管理体制的通知》(水人教[2002]12号)。将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并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将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划归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管理。2001年11月,水利部召开部长专题办公会和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动员会,全面启动部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南科院与水利部、科技部签订了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书,制定了改革目标“通过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机构调整和人员分流的思路,寻求保留高效精干队伍,建立一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措施和办法,促进科技创新,使南科院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能够赶超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公益性水利科研院,并为整个社会公益性部门的科研机构改革积累经验,做出示范,推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按照水利部“分类指导、稳住重点、推动转制、促进发展”的改革思路,在水利部国科司的指导下,南科院制订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2年10月水利部《关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水人教[2002]437号)正式批复实施这一方案。

 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一)改革思路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按业务性质分为非营利、综合事业、科技产业三大部分,分类提出了改革思路。即:

按照“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员分流、制度创新”的要求,遴选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公益性研究及国家、部省级重大项目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基地,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保留部分人员进入综合事业部分,主要从事水工程技术鉴定、评估和培训等,为非营利机构提供服务,按事业单位运行和管理;重组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和行业给予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市场,开展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科技咨询、科技推广与服务,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水利行业科技进步。

(二)改革目标

创建现代化的非营利性科学研究院。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重点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成为我国水利行业科学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科技与管理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二、改革实施方案

(一) 非营利部分

非营利部分由6个职能部门和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长负责制、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的原则,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实行按岗聘用,竞争上岗,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确定从事公益性研究人员编制393人。

1、职能部门

(1)院长办公室:负责部门的协调、国际合作、公文管理、档案和保密以及组织编制发展计划等工作。

(2)党委办公室:完成党的基层组织的各项任务。负责离退休干部管理、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方面的工作。

(3)科研管理处:负责管理科研计划、合同、成果及学术活动等工作。

(4)人事劳动教育处:负责人事、劳动工资、安全保卫、职工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等工作。

(5)财务与资产处:负责经费预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等。

(6)监察与审计处:负责纪律监察、财务和经济活动审计等工作。

2、科学研究所(中心)

(1)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水文基础理论,水旱灾害规律与防灾减灾战略,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战略,水体生态环境演化与修复,水信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2)水工水力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水动力学基本理论,防洪水力学,环境与生态水力学,过坝建筑物水力学,渗流水力学,核技术在水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

(3)河流海岸治理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 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实验水力学和模拟技术,河流动力学与治河原理,河口海岸动力学,河流、河口、海岸综合治理,海岸、港口和近海工程等。

(4)岩土工程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高土石坝筑坝关键技术,软土地基处治新方法,环境岩土工程关键技术,地质和地震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及除险方法等。

(5)材料结构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水工材料的老化、病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水工结构病害评估和修复方法,高性能水工新材料,生态型环境友好材料与废渣综合利用,水工建筑物隐患探测与标准,水利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等。

(6)大坝安全与管理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大坝病害机理、安全诊断与风险评估,大坝安全与管理政策、法规及标准化,大坝安全与管理专家系统及信息化等。

(7)水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水利科技发展动态,网络系统及通信技术,水利信息技术,水利信息数据库及院科技支撑系统等。

(二) 综合事业部分

综合事业部分由南京水工程管理技术中心和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组成。南京水工程管理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水工程质量和技术检测、培训等,为非营利性机构提供科技支撑。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主要从事小型水电的规程规范和标准研究,面向国内外,加强贫穷地区农村小水电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完成有关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

综合事业部分按事业单位运行和管理,通过承担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与研究培训服务等业务取得一定经费,弥补事业费不足;受政府委托从事公益性的管理、认证、监督工作,通过提供有偿服务取得经费。

拟定综合事业部分编制235人。

1、南京水工程管理技术中心,内设中心办公室和以下8个业务中心(部、室):

(1)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2)南京计量检定中心;

(3)实验中心;

(4)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培训部;

(5)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服务部;

(6)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部;

(7)图书馆、档案资料室;

(8)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2、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

(三) 科技产业部分

包括科技企业与后勤企业。

1、科技企业

科技企业是院科技开发和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在调整院产业结构和对现有公司进行人员分流、结构重组、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设置的科技企业包括: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南京瑞迪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后者在南京瑞迪高新技术公司、勘测设计院、江苏南水土建工程公司、江苏科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

依据《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的管理。以资产为纽带,把各公司建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健全的现代企业。结合各公司具体情况进行独资、股份制等多种经营类型的探索,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

2、后勤企业

在后勤部门分流富余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南京运达科工贸公司(对内称院综合服务中心)。将后勤企业的组建与院后勤部门的改革结合起来,促进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

 

链接1: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1977-2001)

 

一、  成立背景及发展概述

1975年8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导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造成了巨大损失。此次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水文基础研究不能满足水文工作需要。为加快发展水文科学事业,1977年水利电力部决定成立水利电力部南京水文研究所。水利电力部《关于建立水利电力部南京水文研究所的决定》(水利电力部[77]水电科字第6号文)中指出“为了适应防汛抗旱与水利和水电建设需要,已商得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我部决定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建立水文研究所,定名为水利电力部南京水文研究所”。并明确“该所由我部与江苏省双重领导,以我部为主,请华东水利学院代管”。水利部《对南京水文所级别、机构编制及申请用地问题的批复》([80]水技字第142号文)中明确“一、为了加强我国水文科学研究事业,加强国际水文科技合作和交流,现明确南京水文所为地师级单位”,“二、南京水文所的任务是: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单位地址为南京市西康路1号华东水利学院院内。

随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日趋突出,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拓宽研究领域,1985年水利电力部又以(85)水电劳字第13号文批准将南京水文研究所更改名称为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同时明确指出“今后的科研任务,应由面向工程水文计算转变为面向整个水文水资源,并落实承担水文测验科研任务,为整个社会发展服务。” 1986年在水利部对科研单位分类时,将该所定为社会公益型研究所。

到2000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该所科研活动范围已覆盖全国,与国内有关部委,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流域机构、各省水利(水电)厅(局),都有密切的业务联系。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原子能机构(IAA)联合国开发署(UNDP)、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和30余个国家的水文水资源机构和专家有着广泛的学术业务联系,每年与国外人员互访平均达10-15人次。该所定期出版以水问题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水科学进展》,图书期刊室拥有丰富的水文水资源专业方面的中外文图书和期刊,资料室存有履盖全国各大流域几十年连续观测和统计数据的水文年鉴,以及其它水文气象资料,拥有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证书,获得江苏省首届AAA级“江苏省信誉咨询企业(机构)”称号,在全国水利系统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中,该所在水利科技综合实力方面一直排名在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该所已经成长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

该所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南京水文研究所时期 (1977.10—1985.02);

第二阶段: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时期 (1985.02—2001.06);

第三阶段: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时期 (2001.06—)。

其中第三阶段为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成建制并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后的发展时期,主要内容见本篇相关内容。

 

二、 南京水文研究所时期(1977.10—1985.02)

     1、职能

水利电力部文件中明确“该所的任务是密切结合全国水文工作中关键的问题开展水文科研工作,解决当前生产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水文基础理论的研究,尽快使科研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根据需要和发展,逐步、有计划地向水文科学各个领域开展工作”。

2、机构设置

1977年,该所党的基层组织为党支部。设10个处室:暴雨及干旱研究室、洪水计算研究室、规划及管理研究室、水资源研究室、水文实验研究室、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室、滁州实验基地、情报资料室(科级)及办公室、业务处。

1983年12月,经批准成立党总支。科研部门为4个研究室,即第一研究室(研究洪水、暴雨、水文统计等)、第二研究室(研究水资源、规划管理、干旱等)、第三研究室(研究水文测验)和第四研究室(研究水文实验、遥感、都市水文、不稳定流、水文仪器等);1个实验基地(滁州水文实验基地);3个职能部门,即办公室(含人事、财务)、业务处和党总支办公室。

3、编制与人员

1978年水利电力部和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联合发文同意该所编制由30人增为80人,规定人员在1980年前配齐。

      1980年水利部又发文明确:为了加强我国水文科学研究事业,加强国际水文科技合作与交流,编制暂定为150人,至1985年逐步达到。

4、领导人任免

1977年11月任命严恺兼任所长(水利电力部〔77〕政字214号);1982年1月,因严恺领导工作繁忙,水利部同意他不再兼任所长,改由刘晓群兼任代理所长(水利部〔82〕水技字23号)。

1983年12月,任命吴正平为所长(水利电力部〔83〕水电党字462号),刘晓群不再兼任代理所长职务。

1977年严恺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3月水利部为减轻严恺的负担,水利部〔80〕水干字第53号文,改由周迈担任该所党支部书记。1982年9月,周迈离职休养。水电部〔83〕水电党字462号任命谭长耀为党总支书记。

    5、主要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该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基本上是纵向和基金课题,包括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和部委的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以及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委托项目。结合全国水文工作的关键问题,加强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200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在水文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年最大1、6小时点雨量均值变差系数等值线图》、《中国大陆上空水汽输送研究》、《全国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水文频率计算中参数估算方法的统计试验研究》等科研成果获国家级(1项)和省部级(3项)科技进步奖。

“中国年最大1、6小时点雨量均值、变差系数等值线图”为全国各地中小型水库和较小流域面积水利工程及其它有关工程作为计算设计洪水的基本数据,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提出了多种历时暴雨统计参数和极值分布的规律,是中国水文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编图时考虑到暴雨时深关系有较大的地域变化,利用短历时暴雨资料直接推求统计特值,并归纳时深关系的规律;编图时充分利用了可用的资料,强调各历时间的协调平衡,注意地理因子对时深关系的影响;经过实测最大值重现期的检查和时深关系分布的检查,使等值线分布合理。在我国为首次编绘,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编出。资料分析比较细致,考虑因子比较多,分析检查比较深入。但西部地区测站少、系列短,资料处理的手段不如发达国家先进。本成果被水利电力部1993年2月25日以(83)水电建字第28号文批准在全国试用。该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水资源研究等方面,《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淮河水资源评价》、《江苏省沿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考察及综合开发利用—沿海陆地水文、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四川电力系统水电群水库优化调度研究》、《应用动态规划法绘制水库最优发电调度图》等科研成果获国家级(2项)和省部级(3项)科技进步奖。

“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深入调查分析了全面范围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对其做出了认真细致的评价;提出了重点地区供需矛盾和解决全国供需平衡的基本途径。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供需平衡,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首次采用了多指标分级评比的办法,在三十个综合评价区中,得出了缺水与严重缺水区,基本平衡区和平衡或余水区。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比较明确地给出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貌,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宏观战略研究和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电力系统水电群水库优化调度研究”把长期调节水库(年或多年调节)未来各时段入库流量作为随机变量来处理。应用动态原理,在考虑到来水具有无限多种可能组合的情况下,将满足库容和出力限制以及发电和防洪等所有要求均反映在调度图中,通过电子计算机代选出能使水库多年平均发电量达到最大的发电调度图。本成果已应用于四川龙溪河梯级水电站。经计算检验,比以往设计年应用时历法绘制的调度图,平均每年可多发电500-1600万度。本成果已被重庆电管局调度所作为制订调度计划的主要依据。该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时期 (1985.02—2001.06)

1985年水利电力部同意将南京水文研究所更名为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1985年9月—1996年9月,该所党组织关系由河海大学党委代管。1996年9月,江苏省成立科技工会后,经水利部党组同意,该所党组织隶属关系划归江苏省科技工会管理。2000年5月,江苏省委机构改革时江苏省科技工委被撤消,从2000年9月起该所党组织隶属关系转归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领导。这一时期,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拓宽了研究领域,扩大了业务范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各项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单位地址仍设在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校内。

1、职能及任务

承担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方面宏观规划、评价、配置、管理、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服务;

   承担国家重大水工程建设、水规划编制和水管理运行中与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有关的重大技术课题;

   发展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培养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领域的高级科技人才;

   承担流域和地区性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科研和生产任务;

   提供有关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信息,促进上述领域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2、内设机构

根据1987年水电部劳资司《关于核定部直属科研单位机构、编制的通知》精神,该所报送了《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定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该所内设3个处级机构,即:办公室、业务处(1990年2月更名为科技处)、 人教处(撤消总支办公室和人事科)。设一个直属科,即财务科。下属科研机构在原有5个研究室(1986年经水利部科技司同意建立了第五研究室)和1个滁州实验基地的基础上,增设科技情报研究室。1988年水利部核定该所内部机构限额为11个;1990年增设《水科学进展》编辑部和监察审计室,1996年增设水文水资源培训中心 ,该所内设机构增加到了14个科处室。因科技情报研究室未作为独立的科室成立,作为三级机构挂靠科技处,该所内设二级机构为13个,即办公室、科技处、人教处、监审室、财务科、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第三研究室、第四研究室、第五研究室、滁州实验基地、《水科学进展》编辑部和南京水文水资源培训中心。上述机构除财务科为正科级外,其余均为正处级。

3、编制

1988年水利电力部《关于核定部直属科研单位机构、编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88]水电劳字第4号文)中,核定该所至1989年末人员编制数为172人。1994年水利部《关于核定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人员编制的通知》中,重新核定该所事业编制170人,经费实行差额补贴。

4、领导人任免

1985年2月,吴正平继任所长,1993年7月到达退休年龄后不再担任所长职务。

1987年12月,党总支书记谭长耀离休,吴正平兼任此职(河海〔87〕委字第75号),至1994年9月退休。

1993年7月,任命宋德敦为所长(水利部水任〔1993〕52号)。2001年11月宋德敦因到达退休年龄不再担任所长职务(水利部部任〔2001〕52号)。1994年12月宋德敦兼任党总支书记(河海委发〔1994〕 77号),至2001年12月党组织关系转入南科院。

5、主要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该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仍以纵向和基金课题为主,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性专项,国家和部委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委托项目。在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完成了300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在水文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与研究分析》、《流域产流计算数学模型》、《中国暴雨特性及设计雨型的研究》、《长江防洪系统研究》、《中国水旱灾害》、《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长江防洪系统联合调度运用模型研究》、《地貌单位线在站网规划中的应用》、《长江流域1935年7月上旬特大暴雨调查分析报告》、《梯级水库下游洪水概况分布的计算方法》、《无人水文站测报技术研究-STD总线利用数据采集系统》等科研成果获得国家(5项)和省部级(7项)科技进步奖。

“中国暴雨特性及设计雨型的研究”历时10年。内容广泛,包括暴雨的统计特征、时面深关系、雨型、季节变化、暴雨日数和水资源、天气、影响因素和区划等。当时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曾对一个大面积地区的众多暴雨要素作类似广泛深入的综合研究。设计雨型研究为1985年水利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有时雨型和面雨型。研究工作中,分析了雨型特征,设计雨型和影响因素,并作了地区综合分析。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暴雨各要素的分布规律及众多图表,可为水利规划和防洪对策研究,设计洪水计算以及水利、土建、气象、地理等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本项目于1989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长江防洪系统研究”以系统的观点研究由宜昌以上支流水库、三峡水库、堤防工程和分蓄洪区组成的长江防洪系统对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效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支流水库群模拟模型、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模型、防洪效益计算模型、河道洪水演进模型、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模型、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及防洪效益风险分析模型。抽样调查了分蓄洪区和洪灾影响区的社经资料,应用实测洪水和模拟洪水资料研究了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该项研究为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和长江防洪系统防洪规划决策提供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可适用于其它大江大河防洪问题的研究。经国际联机检索,大型水利防洪系统的研究,本项研究尚属首例。经国家科委和水利部专家鉴定,此项成果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水资源研究方面,《中国水资源评价》、《中国水资源利用》、《北京市水资源系统分析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土地承载能力研究(含水土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汾河流域上游多库水沙联合优化调度及汾河三库方案优选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适应对策研究》、《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江西水火电系统实时优化调度研究》、《太原市水资源系统供水规划及调度优化研究》等科研成果获国家级(4项)和省部级(6项)科技进步奖。

     “中国水资源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全国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总量及十大流域片、77个流域分区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情况;全国大陆上空水汽输送量,湖泊和冰川的资源量。该项成果采取严格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分析了多年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共选用了2150个水文站和9230个雨量站34万站年的资料;收集分析了3640个地下水观测井点的14000余井年的资料等。该成果较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水资源评价,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北京市水资源系统分析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38项“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一个研究课题。课题结合北京市水资源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规划和管理调度问题,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北京市水资源系统整体模拟模型和数学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模型系统,通过模型运算,提出了北京市水库群优化调度图表及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优化方案和对策建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评审意见认为,课题建立的“整体数学模型及其应用已达到了国际水平”,研究成果获1989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成果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宏观上统筹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充分注意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研究成果可作为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今后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的重要依据,也可供社会经济宏观决策参考。该成果是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已编制的“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主要依据。研究成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水环境研究方面,《六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成果研究报告》、《水质站网布设合理性研究》、《苏州水网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研究》、《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和评价》等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应用遥感技术调查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编制全国土壤侵蚀图》、《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等科研成果获得国家(1项)和省部级(1项)科技进步奖。

出版了《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资源评价》、《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历史大洪水》上、下卷、《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地表水径流过程的数学模拟》、《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长江防洪系统实时调度研究》、《中国洪水及干旱年鉴》、《优化技术在防洪中应用》、《水文调查指南》、《21世纪中国水供求》、《中国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运行管理》、《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城市水管理模型与应用》、《区域水资源分析方法》、《厦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对策研究》、《计算浅水动力学》(中英文版)、《水电站水库调度与运行管理》、《实用水利经济与管理词典》;以及《CATALOGUE OF RIVERS FOR 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Volume I IIIIIIVV》(中国河流部分内容)等专著和译著。

《中国历史大洪水》是一部资料性的专著,旨在为江河、城市防洪,流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全书从公元1482年至1982年的500年中共选编了近100场大洪水,其覆盖面遍及全国各大江河和地区。每一场洪水分雨情、水情、灾情三个部分,对形成洪水的暴雨条件,洪水特性以及成灾后果均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器测时期洪水场次,还具体分析了形成该场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并附出暴雨、洪水及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图和系统的洪峰流量资料数据。全书分上、下两卷200万字,是目前我国最系统的一部有关洪水方面的巨著。

编制和参与编制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水文普通测量规范》、《水文测验规范》、《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水文巡测规范》、《水文调查规范》、《降水量观测规范》、《明渠水流测量》(ISO标准手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手册》(产流与汇流)、《河流水情观测规范》、《乡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水资源评价导则》、《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编制和参与编制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城市供水规划与水价预测》、《北方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广东省雷州半岛水资源规划》、《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可行性研究)》等。以上为水文水资源所提供,编者做了适当补充)

链接2:  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1981 -2001

一、成立背景、机构沿革和发展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寻找“替代能源”的渴望持续高涨。1979年9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由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亚太经社会(ESCAP)和亚太地区技术转让中心(RCTT)联合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小水电技术经验交流与技术转让研讨会,以及1980年10月在中国杭州和菲律宾马尼拉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召开的第二次小水电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均强烈建议成立一个或几个有关小水电的研究、发展与培训中心。鉴于中国在开发和经营小水电方面有三十多年的经验,并已建有小水电站近90000座,两次会议都强烈建议和赞同在中国建立这样一个中心。1980年5月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亚太经社委员会区域项目考察组访华时,对此议表示原则同意,并于1981年2月亚太经社理事会新德里政府间会议上给予了确认。

1980年11月12日水电部以(80)水外字第264号文致函杭州市革委会,在杭州建立机构的名称为“国际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为便于联系工作,对内称“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1981年11月,“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正式成立,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3年12月水电部以(83)水电农电字第54号文件决定将“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分为“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简称开发所)和“水电部设备设计研究所”(简称设备所),前者对外称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1987年6月水电部以(87)水电劳第56号决定将“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改名为“水电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1988年10月水利部以水电站(1988)8号文决定将“水电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改名为“水利部、能源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1994年1月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共同以水人劳(1994)27号文件决定将“水利部、能源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改名为“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1995年水利部以水人劳(1995)19号文件决定同意成立“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与“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合署办公。1996年10月“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和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分离。2002年1月水利部以水人教(2002)12号文件决定将“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划归“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管理。

所(中心)自成立以来,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农村水电和电气化科研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农村水电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合作研究、项目示范、信息交流、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小水电建设,推动了我国小水电技术和设备出口。所(中心)拥有水电乙级工程设计资质、水利水电甲级工程监理资质、工程咨询乙级资质、水土保持资质、并拥有对外进出口权,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团体会员。2003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

所(中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筹建阶段(1981年11月---1987年4月)

在此阶段,由于所大楼尚未建成,所的办公地点曾两易其所。所在建设大楼的同时,一方面从全国各地调人进人,另一方面开始举办小水电的国际培训和国际会议,至1987年5月大楼建成,所在各方面已经基本奠定了基础。

(1)职能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国际小水电标准系列及开发设计的技术研究、小水电技术情报的交流和科技合作,同时对小水电重点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开展研究和指导。

(2)机构设置

办公室(党办),行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情报室、基建室,业务一室(水文、水工专业)、业务二室(水机、电机、自动化专业)。1984年成立党委。

(3)编制

1980年,水利部(80)水外字264号确定所(中心)编制150人。

(4)主要领导人任免

1981年6月任命曾慎聪为所长(81〕水干字第122号),1984年1月任命朱效章为所长(84水电干字第4号),1984年1月水电部党组批准成立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党委,任命郑乃伯为党委书记(84〕水电党字第14号)。

(5)主要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重点完成了《电子负荷控制器(ELC)的应用研究》、《小水电站自动化、远动化试点》、《新型水轮机的试验研发项目》等研发项目和《小水电社会经济效益研究》等软科学课题研究,并编制了《漏电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SD219-87等行业规程。当时这些软、硬课题的研究,都是在联合国框架支持、资助和一些亚太国家参与下开展的,标志着当时国际合作的势头甚旺。

《电子负荷控制器(ELC)的应用研究》项目。这种小型电子设备,适用于小水电站,特别是小于500kW的电站,主要适用于孤立运行电站,而我国绝大部分小水电站都联入大网或小网,因此在中国很难找到适当地方予以推广、应用。经多方研究,1984年被列为亚太小水电网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决定在尼泊尔和马来西亚继续试用。由英方提供主要部件(电子芯片等),在我国组装。1985年,在上海电器研究所完成了组装,并分别运往两国。在1986年3月曾进行一次四国专家小组会议,初步总结了经验。

《小水电站自动化、远动化试点》项目。小水电站自动化是小水电技术的重点课题之一,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自动化。当时选定的课题是“盘溪梯级小水电站自动化、远动化项目”,列为联合国CPR/81/004亚太区域网项目中主要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983年由水电部立为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从1982年5月开始前期工作,1987年4月工程投入运行,1988年10月由水电部组织验收,历时7年。该项目在中国可说是系统研究小水电自动化的第一个项目,自己没经验,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引进”,不仅引进设备,还要引进“软技术”。通过实践,有利于中国小水电界进一步考虑自动化的经济效益究竟怎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自动化程度以多高为宜;如何避免过去常犯的“热闹一场,只能供展览、表演而无实效”的毛病。通过实践,亲身有如西方国家一样的体会:自动化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实用技术,绝不是“装饰品”,它必须为提高电能质量、可靠性,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发电量,增加经济效益服务。有了这个试点,又有了以后多年来各地的实践和不断发展,才逐步形成了一批规程规范。作为我国小水电自动化的“雏形”试点所积累的经验和贡献,应当是功不可没的。

《新型水轮机的试验研发》项目。1984年亚太小水电网第一次咨询工作组访问尼泊尔BYS水轮机厂,其设计、试制了一种新型分裂式双击水轮机(Split flow),希望有一个国际学术机构为其测试、检定其性能。亚太中心也设计试制了另一种新型的双击式水轮机。由香港理工学院承担试验。亚太中心设计的转轮效率较BYS厂的高10%。这个项目虽小,但从小步做起,也是对外协作的一条经验。

《小水电社会经济效益研究》项目。1988年列为亚太小水电网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由我中心、菲律宾、印尼分别提出一份“国别实例研究报告”,并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委托一位荷兰专家汇总,编写《小水电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及其对印尼应用实例。1989年10月工发组织委托亚太中心在杭州举行了专题研讨会,8个国家的1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讨论,最后完成了综合报告,由工发组织分送各成员国的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以促进对小水电积极意义的认识。

(6)国内外培训

这一时期受联合国开发署(UNDP)、工发组织(UNIDO)、亚太经社会(ESCAP)委托,成功举办了13期国际培训班,包括综合性和各专业的培训,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60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效果得到各国和联合国充分肯定,对促进南南合作有重要意义。从1981到1987年,联合国资助亚太中心培训经费48万美金。

2、稳步发展阶段:(1987年5月—2001年12月)

(1)职能

水电部(87)水电劳字第56号文要求在原有职能基础上,还必须承担我国农村电气化方针、政策的研究;农村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组织国内外农村电气化技术情报交流和其它有关农村电气化的专项委托研究任务。

(2)机构设置

基层党组织为党委,内设机构:党委办公室,所长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情报资料室,外事办公室,基建(设计)室,设备室,业务一室、业务二室,业务三室,英语培训室。

(3)编制

1997年5月依据中编办字(1997)第73号文重新审核后定为130人

(4)主要领导人任免

1987年,水电部任命沈纶章为所长,1991年3月到达退休年龄后不再担任所长职务;1991年3月水利部能源部任命童建栋为所长、中心主任(人劳干〔1991〕第22号),1992年6月任命童建栋为党委书记,同时免去郑乃伯党委书记职务(水利部水党〔1992〕第20号);1996年10月,水利部任命罗高荣为所长、中心主任,同时免去童建栋所长、中心主任职务(水利部部任〔1996〕第53号),1996年10月,水利部党组任命于兴观为党委书记,同时免去童建栋的党委书记职务(部党任〔1996〕第20号);1998年2月,水利部任命童建栋为所长、中心主任(部任〔1998〕第2号),同时免去罗高荣的所长、中心主任职务;1999年11月水利部任命刘勇为所长、中心主任,免去童建栋的所长、中心主任职务。

(5)主要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主要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水利部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948”项目等项目。在农村水电方针政策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近2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还主持编制完成了农村水电技术方面的国家级或部级规范规程12种,参与了我国农村三期总共653个初级电气化县规划编制及有关政策研究工作。成功引进吸收了多项国外先进技术如小水电站无人值班自动控制保护系统;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水电站原型效率测试;配套供电企业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等。研制了多项成熟产品,如SDJK系列水电站计算机监控和保护系统、DZWX系列低压机组自动控制系统、BZJK系列泵站监控系统、GC系列高油压型水轮机操作器、TC系列弹簧储能型水轮机操作器等。

《第一批一百个县级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试点研究》、《盘溪梯级小水电站自动化远动化》、国家行业标准SL-16-92《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农村能源及电气化发展专题研究》、《60KW电子负荷控制器的研制与应用》、《TC型蓄能式操作器》、《YCWD-10/400-6.3型户外交流液压式自动重合器》、《常山县回龙桥二级电站机组改造研究》、《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研究与应用》、《水利水电建设经济评价分析方法及参数选择计算研究》、《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小河底水电站水轮机机型开发及现场效测技术推广》、《户外交流液压自动油重合器》、《液压控制式自动油重合器在农村水电双源区域的应用研究》、《农村水电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实用软件开发》等项目获得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小水电优化运行研究与推广》项目。该项目编写了培训教材“小水电优化运行-理论与方法”,编制了“小水电优化运行方案编制导则”。获水利部农村水电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

《第一批百个县级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试点研究》项目。水利部农村水电司和该所为主完成。该项目共研究推广了65项科学技术成果,创立了11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不同特色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模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成果有12大系65项重要科研成果,形成了11个农村电气化建设模式。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水利部199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利部科技基金项目《TC型蓄能式操作器研制》。该设备结构简单,安装、调试、检修均十分方便,无油泵,耗电少,节能效益显著,适用于新建电站及老电站技术改造。通过电动或手动操作,经传动机构和蓄能弹簧,推动接力器活塞,使水轮机机组开机停机,整步并网,增减负荷,稳定运行。该项目的研制成功,避免了水电站失电或油压故障下仍需紧张手动关机的状况,解决了控制设备不能按“调保计算”要求关机并有时发生设备人身事故的问题,对多机组电站可降低运行成本,是一种适用于并网不调频小水电站的新型水轮机控制设备。1991年获国家新型实用发明专利,获水利部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所编制完成了《小型水电站水文计算规范》SL77-94、《小水电水能设计规程》SL76-94、《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SL16-92、SL16-95第二版、《农村水电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规范》SL/T53-93、《农村初级电气化验收规程》GB/T15695-1995、《小水电线损计算导则》SL172-96、《农村水电供电区电力发展规划导则》SL22-92等标准、规范。其中国家行业标准《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获水利部农村水电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

YCW-10/400-6.3型户外交流液压油重合器》项目。该项目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80年代新型的RX型油重合器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农村电网的特点,由该所和航天工业部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共同研制而成,通过能源部、机械电子部联合鉴定,在联营厂投入生产,是一种集保护、控制和操作为一体的新型特殊高压开、断路器。产品已达到了国外同类油重合器的水平,并填补了国内空白。获水利部农村水电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度)。

水利部科技基金项目《农村水电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实用软件开发应用》。该项目为世界银行资助。在浙江省新昌县、湖南省东安县进行电网降损节能现场试点研究,通过对电网基础数据的测量、分析;35KV线路的损耗计算;低压配电系统的线损分析计算;变压器损耗分析;非技术线损管理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实用软件开发应用。采用本软件,不仅使得线损计算所需数据管理规范化,而且可方便、快速、准确地进行统计及理论线损计算,便于制定合理的线损考核指标,找出技术上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采用措施降损节能。本软件在农村水电电网的推广使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获水利部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水利部科技基金项目《液压控制式自动油重合器在农村水电双电源区域的应用研究和试点工作》。该项目研究成果为农村水电双电源区域实现无人或少人值班的小型化变电所创造了条件,对在农村电网推广先进技术,节省投资等有一定意义。获水利部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水利部“948”项目《中小水电无人值班技术》。该项目成功引进了加拿大POWERBASE小水电无人值班自动控制系统,在国内南山、艇湖、响水铺等电站成功应用,并完成了高压氮气储能的HPU液压操作器国产化工作,在国内广受欢迎。

(6)国内外培训

这一时期,受中国水利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粮农组织等政府部门或国际机构的委托,成功举办了27期国际小水电培训班,有来自70个国家的426位学员参加培训。除了在中国境内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该所专家也应邀到巴西、印度、尼泊尔、土耳其及希腊等国讲学,受到普遍欢迎。2001年,亚太小水电被中国外经贸部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这一时期,还成功地举办了国内农村水电技术培训班55期,2165人参加了培训,学员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水利水电部门。2001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单位。(以上为农村电气化所提供)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总访问量: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权所有
南科院联系电话:025-85828808   网站联系电话:025-85828107   苏ICP备05007122号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邮编:210029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nhri.cn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