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但对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十六字’治水思路,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表示。 陆桂华告诉记者,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部分地区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问题并存;水利基础设施的系统性不足,水资源调控能力偏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水利信息化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能力不足。 数据显示,季风气候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东南诸河产水模数是全国平均的3.5倍,西北诸河产水模数仅为全国平均的13%。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19个城市群中的13个、17个能源基地中的16个、农产品主产区中约65%面积分布在水资源较为紧缺地区,导致水资源超载问题突出,超载区和临界超载区面积占全国的53%,引发地下水超采、河湖生态用水被挤占、部分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 同时,我国水库总库容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33%,调水工程不足,跨水资源一级区的调水工程引调水规模不足可调配水量的1/3。供水保障水平仍需提高,全国673座建制市还有30%左右城市缺少应急备用水源,农村地区还有17%的人口尚未普及自来水,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尚有一定差距。 陆桂华还提到,目前我国水文站网布局不完善,约40%的中型水库和50%的小型水库无水文监测预警设施;近85%规模以上河湖取水设施没有取水量监测。工程安全监测设施严重缺失,大多数调水工程、中小型水库和几乎所有堤防没有安全监测设施。信息化共享能力和智慧调度与精准控制能力不足,特别是起关键调控作用的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平台不完善,影响水利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在陆桂华看来,要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功能协同,集约高效、绿色智能,调控有序、安全可靠”的国家水网,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陆桂华建议,要统筹做好国家水网工程顶层设计。在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等基础上,结合已有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布局,坚持通盘考虑、分区施策,做好国家水网工程顶层设计。 “其次要抓紧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开展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加快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构建国家骨干水网提供支撑。”陆桂华说。 陆桂华特别提到要加快水网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创新为引领,推进水利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提升水利信息化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能力,构建“水利工程智能化、流域信息数字化、国家水网智慧化”格局。 “同时还要按照‘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网工程建设运营。”陆桂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