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工程和‘试验田’,历时14年的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构建出的三级治理架构、粤港澳合作共建共管模式等经验和所培养的跨界项目管理人才,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最直接的经验借鉴和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此次他与原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借鉴“一国两制”下推进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的经验,加快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了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但与国际成熟湾区以及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的难点是如何在“一国两制”下,协调、处理好粤港澳深度合作过程中三地体制、法律及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如何构建稳定、有效和可持续的三地合作发展环境及协同决策体系。 “港珠澳大桥就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最佳案例!”苏权科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工程,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通过理念、制度、组织、管理等创新,妥善解决了大桥工程立项规划、投融资、工程建设、营运等决策过程中三地之间法律、体制、文化、管理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成功实现了粤港澳在重大工程领域密切合作、共谋发展的目标,取得了丰富的系统性经验。这些经验,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极有价值的借鉴。 “大桥在规划建设初期就构建了‘专责小组—三地委—项目法人’三级治理架构,培养了一大批跨界管理人才。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600多项专利、100多项工法、30多套专用装备,还有一套63本册子组成的技术标准体系,涉及技术成果、跨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标准互认互通等。这些管理架构、跨界人才、技术标准将为湾区规划建设提供强力的支撑和保障。”苏权科说。 一说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那些事儿”,苏权科就“刹不住车”了。他说:“我们正在筹备研发‘桥梁大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管理养护港珠澳大桥,每块梁、每个桩都将处于监控之中,同时研发新装备用于自动检查、自动测试、自动采集数据,甚至实现桥梁自动养护维修,这将大幅提升桥梁安全水平、延长使用寿命,也将彻底把人解放出来。” 苏权科告诉记者,今年央视春晚中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等科技产品在港珠澳大桥上的精彩展示只是他们目前所做工作的一小部分,“今后一个时期,除了可以为湾区建设提供借鉴外,港珠澳大桥建设形成的新技术、新理念还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于今年2月6日交工验收,预计全线将在第二季度实现通车。对于社会公众担心受限于粤港两地车辆配额限制、保险三地不能互认、粤港澳三地执法合作互信有待加强以及大桥旅游功能开发与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冲突等问题,大桥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甚至有“千亿元投资是否物有所值”等言论,苏权科表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上述问题已经或者正在有序进行解决。 苏权科、黄先耀在另一份提案中也建议,进一步放宽跨界通行政策,增强三地联动协调互信机制,实现人、车、物能上桥、愿上桥、更方便上桥,真正发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带动作用。
|